最近和朋友A聊天時,她突然問了一句:「你有沒有覺得朋友B變了?」
這句話讓我愣了一下,然後開始回想朋友B的故事。她原本在本地聯賽踢球,熱愛足球的那股勁讓人印象深刻。
後來,她轉職做了健身教練,還曾遠赴外地踢球,回港後重新入選代表隊,甚至最近接了一份新工作——足球旁述。
對我這個外人來說,她的轉變像是一場精彩的冒險,生活從單一的軌跡變成了多姿多彩的篇章,充滿了可能性。
但朋友A的感覺卻不太一樣。她說:「以前的人只會默默做好自己,現在的人卻公開說要做好自己。」
我聽得出來,她對朋友B的轉變有點複雜的情緒。
朋友A一直是個低調的人,習慣把努力藏在心裡,不愛張揚,甚至覺得把自己的事說出來有點不自在。
她回憶說,以前的朋友B也是這樣,安靜地在球場上拼搏,不太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。
可是現在,朋友B不僅生活變了,連性格似乎也更外向,願意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自己的故事和成就。
這一點,或許正是朋友A覺得「陌生」的根源。
這場對話讓我不禁思考:公開表達自我,真的是一種新趨勢嗎?
還是只是時代變了,我們對「自我」的定義也在悄悄轉換?
更重要的是,這種轉變到底意味著什麼?
從沉默到發聲:時代的轉換
回想過去,低調似乎是很多人奉行的準則。
像朋友A這樣的人,習慣把成就留在自己心裡,覺得努力是個人的事,不需要特別宣揚。
那個年代,「默默做好自己」被視為一種謙虛的美德,甚至是值得稱讚的品質。
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成果,可能還會被貼上「高調」或「愛現」的標籤,甚至讓人覺得不夠沉穩。
但現在,情況完全不同了。社交媒體的興起,像是給了每個人一盞聚光燈。
Instagram、Threads、小紅書等網絡平台,這些工具讓分享變得輕鬆自然,甚至成為日常的一部分。
朋友B的故事就是個例子——她不僅在生活上轉型,從球場到健身房,再到旁述台,還願意讓更多人看到她的努力與改變。
她可能會在IG上發一張訓練照,配上一段關於毅力的話;也可能在Threads上分享新工作的點滴,訴說背後的挑戰。
對她來說,這或許不是炫耀,而是一種自信的展現,甚至可能是想鼓勵身邊人:我走過了這條路,你也可以試試。
低調與公開:不同的選擇與價值
朋友A的低調作風,讓她對這種轉變特別敏感。
她可能覺得,默默耕耘更有力量,因為真正的價值在於內心的踏實,而不是外界的認可。
她曾說過,她喜歡那種「自己知道自己努力過就好」的感覺,不需要別人點讚或留言。
而朋友B的公開表達,對她來說就像是換了一種語言,讓她有點難以適應,甚至覺得失去了那個熟悉的朋友。
但我也看到朋友B的價值。她的分享不只是為了自己,也許是想讓別人從她的經歷中找到靈感。
比如,她轉做健身教練後,可能有人因為她的故事而開始運動;她接下旁述工作後,可能有年輕球員因為她的分享而對未來多了些想像。
公開表達,在某種程度上,是一種連接,一種把個人經驗轉化成集體啟發的方式。
這讓我想問:公開表達的意義是什麼?
對某些人來說,它是梳理自己的方式,是對成長的紀錄;對另一些人來說,沉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。
朋友A和朋友B的差異,正好提醒我們,每個人有自己的舒適圈,對「公開」的接受度也不一樣。
這種差異不是對錯,而是選擇。
你會怎麼選擇?
所以,公開表達自我是新趨勢嗎?我覺得,這不只是趨勢,而是現代人對「自我價值」的新探索。
過去我們可能認為努力只要自己知道就好,現在我們開始相信,分享這些努力能讓人生更有意義——不只是對自己,也對他人。
這種轉變,不僅出現在朋友B身上,也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許多人身上。
或許是朋友圈裡那個突然開始寫部落格的同事,或許是某個在網上分享理財心得的陌生人,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定義屬於這個時代的「自我」。
朋友B的轉變,在我看來是正向的。
她的生活更豐富了,選擇更多元了,從一個球場上的身影,變成了多重身份的探索者。
朋友A覺得她「不像以前」,可能是因為低調的她難以適應這種公開的風格,甚至懷念那個安靜的朋友B。
但正如我對朋友A說的:只要朋友B開心,沒有走偏,她的路就是對的。
每個人有自己的劇本,朋友B在寫她的精彩篇章,而朋友A也在用她的方式守護內心的平靜。
那麼,你呢?你是像朋友A一樣,喜歡低調地耕耘,享受那份屬於自己的沉默力量?
還是像朋友B這樣,願意站出來分享你的故事,讓你的經歷成為別人的火花?
無論哪一種,只要是你為自己選的路,就是最好的。
因為人生由你做主,公開與否,都該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真實、更快樂。
或許,真正的趨勢不是「公開」還是「沉默」,而是我們終於敢於問自己:我要怎麼活出屬於我的人生?
圖片來源: pexel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