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密貨幣的危機與防範:從Bybit被盜14億美元看理財安全

Bybit被盜

前言:理財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

隨著數位化時代到來,理財選擇越來越多元,從股票、ETF到加密貨幣,各有千秋。

我自己熱衷於股票投資,特別是ETF和美股,追求中高回報的刺激,但也曾好奇試過弄個加密錢包,結果被繁瑣的操作嚇退。

2025年2月21日,加密貨幣交易所Bybit爆出14億美元被盜的震撼消息,讓我重新審視這個領域。

對像我這樣偏好股票的投資者來說,這不僅是新聞,更是一個機會,去了解加密貨幣的世界,以及如何在理財中多一份保障

讓我們探討這起事件、加密貨幣的本質、交易方式,以及資金保護方法

1. Bybit被盜事件:14億美元如何不翼而飛?

2025年2月21日,加密貨幣圈掀起巨浪。

Bybit,一家全球知名交易所,宣布其冷錢包被黑客攻破,損失約40萬ETH,價值約14億美元,創下加密史上最大單一盜竊紀錄。

Bybit首席執行官Ben Zhou透露,黑客在一次冷錢包資金轉移中,利用偽裝的界面和網址,誘騙多重簽名管理員批准惡意交易

這就像有人假冒券商系統,把你的股票賣了轉走現金,而你毫不知情。

盜竊後,黑客將資金分散到39至53個地址,每個約1萬ETH,試圖掩蓋蹤跡。

區塊鏈分析公司Elliptic懷疑這是北韓Lazarus Group所為,他們近年屢次攻擊加密平台。

Bybit則強調其財務穩健,客戶資金有1:1保障,並獲合作夥伴貸款填補80%損失。

但事件仍引發提現潮,顯示用戶信心動搖。

回顧歷史,2021年Poly Network損失6.11億美元,2022年幣安被盜5.7億美元,但Bybit案規模空前。

對我這種玩ETF和美股的人來說,這提醒我們:即使是大平台,風險也無處不在

股票有券商和監管保障,加密貨幣卻更像「野蠻西部」,自保至關重要。

2. 加密貨幣是什麼?虛擬世界的金錢與夢想

image from pexels.com

加密貨幣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個謎。我當初弄錢包時也是一知半解。

簡單來說,它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位貨幣,不像美元或港幣由政府發行,而是去中心化的,由網絡運作

區塊鏈是個公開帳本,記錄每筆交易,無法篡改,兼顧透明與安全。

比特幣(BTC)是先驅,2009年由中本聰創建,旨在打造無人控制的支付系統。

以太坊(ETH)則在2015年推出智能合約,讓加密貨幣用途更廣,比如DeFi或NFT。

如今,上萬種加密貨幣百花齊放:穩定幣(如USDT)與法幣掛鉤,波動小;山寨幣(如狗狗幣)則像投機品,價格瘋狂。

對理財者來說,加密貨幣的魅力在於高回報

比特幣從幾美分漲到數萬美元,以太坊因DeFi熱潮也屢創新高。

風險同樣巨大:價格一天跌20%不稀奇,黑客攻擊頻發(如Bybit案),監管也可能讓它一夜崩盤。

我放棄錢包,除了嫌麻煩,還聽過朋友丟私鑰的故事——幾萬元的幣沒了,毫無辦法。

作為ETF和美股投資者,我喜歡市場的波動和潛力,加密貨幣的高風險高回報其實有點像成長型股票。但它缺乏證券監管,技術門檻也更高。

低風險選項像定期存款很穩,但我沒興趣,畢竟每個人財況和喜好不同,有人求穩,有人像我追逐回報。

3. 加密貨幣如何交易?流程與門檻

想試加密貨幣交易?流程跟股票交易有些相似,但更複雜。以下是步驟:

  • 開設帳戶 -> 選交易所(如Bybit、Binance),註冊並完成身份驗證(KYC),上傳證件。
  • 存入資金 -> 用信用卡、銀行轉帳存法幣,或轉入其他加密幣。
  • 選擇交易對 -> 如用美元買比特幣(BTC/USD),或比特幣換以太坊(ETH/BTC)。
  • 下單交易 -> 市價單即時成交,限價單設價格等待。
  • 存儲或提現 -> 交易後,資金可留交易所,或轉到個人錢包。

技術層面更麻煩。比如買1個ETH,交易所生成交易,送至區塊鏈;礦工驗證後打包進區塊,幾次確認才完成。

我試過時,輸入地址(一串「0x123…」)讓人緊張,怕錯了錢就沒了。

還有Gas費,高峰時貴得離譜,我測試轉帳時手續費竟比本金高,真的很崩潰。

交易分現貨和衍生品兩種。

現貨是直接買賣,像我買ETF;衍生品(如期貨、槓桿)則像期權,Bybit就靠高槓桿吸引投機者。

我玩美股,沒有使用過槓桿,但加密貨幣的槓桿更高,風險也更大。

新手建議從現貨小額開始。

我放棄是因為這些步驟太繁瑣,相比之下,買ETF只要點幾下就搞定。

但對熟悉的人,這市場24小時運作、全球流動性強,是股票難比的優勢。

image from pexels.com

4. 用家如何保護自己的資產?安全第一

Bybit被盜事件讓人警惕,連冷錢包都能失守,個人資金更得小心。

以下是保護方法:

  • 使用冷錢包 -> 大額資金存硬體錢包(如Ledger)或紙錢包,離線保存,遠離黑客。別全放交易所熱錢包。
  • 啟用雙重驗證(2FA) -> 用Google Authenticator而非SMS,防帳戶被盜。
  • 小心釣魚 -> 手動輸入官方網址,別點可疑鏈接。Bybit案就是偽裝界面的後果。
  • 分散風險 -> 資金分存多個錢包或平台,單點失守不全損。
  • 備份私鑰 -> 助記詞寫下來,放保險箱,別存數位設備。
  • 小額測試 -> 轉帳前試小額,確認地址無誤。
  • 學習防騙 -> 高收益承諾多是詐騙,別貪心。

我朋友曾因點擊假客服鏈接,丟了0.5個BTC,幾萬元沒了。

Bybit案也顯示,專業平台都可能中招,個人更得謹慎。

建議加設提現白名單,只轉預設地址。

我弄錢包時,最怕私鑰丟失,這些方法能降低風險,但得花時間學。

對我這種玩ETF和美股的人來說,加密貨幣的保護原則跟分散投資類似:不把資金集中一處。

股票有券商保障,但加密貨幣全靠自己,技術要求高。

低風險選項像存款很安全,但我不愛,還是看個人財況和喜好。

如果你也偏好中高風險,這些措施能讓你在加密市場多一份底氣。

結語:理財新選擇,穩中求進

Bybit被盜14億美元像一記警鐘,提醒我們加密貨幣的高潛力與高風險並存。

我的偏好向著ETF和美股,但加密貨幣的野性讓我卻步。

當初試錢包被複雜性擊退,但這事件讓我反思:即使不交易,了解它也有價值。

對理財者來說,加密貨幣像成長型股票,機會與陷阱同在

想試?問自己:能接受全損嗎?有精力研究嗎?

若你偏好中高風險,加密貨幣或許值得一試,但得做好功課。

低風險選項如存款很穩,適合保守派,但喜好因人而異。

如今,加密貨幣已悄然出現在我們身邊,像數位貨幣開始試點,了解它總沒壞處。

若要踏入這個市場,準備充分才是關鍵。

你對這個領域有什麼看法?留言聊聊,一起在理財路上進步!

圖片來源︰blocktempo, pexels.com

新聞來源︰香港01, YAHOO財經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